辋川乡 - 乡镇概况

辋川乡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辋川溶洞、蓝关古道、王维手植银杏林、大唐王维苑等人文景观星罗其布,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
辋川乡 - 自然条件

辋川乡 - 特色产业

洋芋糍粑是蓝田山区的一种特色小吃。洋芋又称土豆,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凉温至20℃~30℃,将凉温后的熟洋芋放入石窝(当地人用花岗岩开凿的一种凹型石器)内,用锥型石夯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夯。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粘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这时用油呛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游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滑润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
神仙粉

神仙粉蓝田山区特有的名小吃,它是用山区的一种叫咪咪哨的树木叶子精熬烹制的绿色食品,其中富含蛋白质、钙、铁、磷及多种维生素,口感细腻清爽,具有降压、提神、美容的功能。千百年来深受山区群众喜爱,虽未登过大雅之堂,但却有着许多传奇故事。传说汉高祖刘邦曾选此为军粮,攻取了咸阳;还传宋时关中旱荒韩湘子显灵以其济世救民。
辋川青皮核桃
辋川当地群众近年来贩运优质青皮核桃进行脱皮加工,逐步形成一大产业。核桃果实个大皮薄,果仁生食香、甜而不涩。产品无公害、无虫害、无农药残留、无残破,在大中城市的超市、水果店、饭店销售,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辋川乡 - 旅游休闲

辋川山水
一、辋川河:一名辋水、辋谷河、渥水。《水经注》:“渥水西绕关北历柳城又西流入灞”。《雍大记》:“渥水即辋谷水商岭水,流至辋谷如车网环凑”。《长安志》:“辋谷水出南山北流入灞水”。为灞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呈葫芦形,大部分属秦岭山区,长56.7公里,流域面积534.1公里,辋川河在我乡境内7.5公里,辋河由上游东西二源汇合而流经辋川至县城汇入灞水,多年平均水流量21844.69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流量40.9万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84万千瓦,植被良好,水流含沙量较少,水量较丰。蓄水发电有潜力可挖。
二、山脉:龙风岭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是辋川、蓝关、小寨、安村四乡之界岭,长约6公里,自东南至西北渐次而低,海拔844—944米,其岭南部称黄土岭,与风雩山相界,其北部又称长梁,与荆山、山分别东西相望,顶峰名浮云山,俗称岳伏嘴,海拔1094米,峰上原有寺院白云宫,1949年毁于火灾。
天马山,又名蒉山,县城南7公里处,山南接龙风岭,北瞰县城,东与青泥岭相望,西与白鹿原毗邻,海拔900米,原东西两峰各有寺,均名竹篑寺,两峰之间原有7级宝塔一座,塔峰相配,远望犹如笔架,与县城遥遥相对,蔚为壮观,北寺创建年月尚无考证,明清两代重修。宝塔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为蓝田名胜之一,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庙会,塔与寺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去年,县政府捐资对塔寺作了修建,我县的森林防火监控设施就安装在此。
飞云山,县城南13公里处,地处太白山西北部,为泉山余脉,山南有唐代诗画家王维别墅遗址,原有鹿苑寺、母塔坟,1963年向阳公司在此建厂而毁,现在唯有王维手植银杏树一棵、王维钓鱼台遗址一处。
桓公堆,距县城东南15公里处,位于蓝水、辋水东川间,东西向,为一长约5公里的山梁,东接蟠山余脉,西连清泥岭,北为蓝水峪,南为清水沟,最高峰1200米,因晋时桓温征关中驻此而得名,后人化桓为韩,故又有“韩公堆”之名。其山多为石灰岩,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钟乳,西南侧有锡水洞,东侧有碧天洞,相传为唐代韩湘子修道旧址,被道教奉作“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道教遗传甚多,故名成仙岭。
青泥岭,又名峣岭,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东至悟真峪,西至辋峪,长约10公里,东有峣山,中有七盘山,北有虎头山、照壁山,西有薛家山,秦楚大道经此岭而上,沿途有七盘坡、乱石岔、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绉坡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峣山,又名庐山,为青泥岭组成部分,位于六郎关北部,海拔1721米。
卧女峰,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黄昏时站东观山,其形状犹如一女子侧卧,头南脚北,西部朝东,栩栩如生。峰下有百亩粟园,为王维二十景观遗址之一,现王维纪念馆在此破土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亭阁、楼台部分古建筑主体建设。
名人咏辋川
辋川,函奇崇峻,是历代文人学士热衷游览胜地,唐时的白居易、王维、裴迪、元稹、王缙,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元代的张讷,明代的许孙荃、王元士,清代的胡元瑛、郭显贤等众多文人志士游览辋川,写下了赞誉辋川的千古绝句,因诗家较多,诸不多录,仅录几首,以供欣赏。
王维与辋川人文景观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祖籍祁人(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进士,调大乐丞,历任右拾遗,安禄山陷长度,玄宗幸蜀,王维扈从不及为军所俘,迫受伪职服药称被拘于菩提寺,裴迪探望,维作《凝碧池》诗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姓何口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乱平本应重罪,因其弟王缙请削已刑,侍郎官以赎兄罪故得从轻处分,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人,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首创空晕画法,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晚年隐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拜佛、念经、弹琴、赋诗、绘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上元二年病死,前期在政治上颇有报负。写过一些激情高昂、气势奔放的边塞诗,其送别诗情意深长,余时无穷,以“阳关三叠”为代表。但一生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最多,成就也最大,被称作“诗佛”,他兼通音律,善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诗人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称他为“南宗绘画之祖”,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象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蓝田辋川全图》等。死后葬于辋川,墓址在现在的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墓地约占地13.3亩,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碑石二座,文革时被毁。其母亦葬于此。新唐书《王维列传》:“母亡,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墓被毁,发现有三彩陶片、白瓷碗、碟、壶、盂、剑等文物。现已存放于蓝田县文管所,距王维墓东约500米处有王维亲植银杏树一棵,虽经1200多年历史变迁,至今还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其径三人合抱,树冠15米,高20米有余,为现代人唯一观赏王维别墅遗址之一。
公元750年,庚寅天宝九年,王维五十岁,离朝入辋川屏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的诗作,著有《辋川集》,不再列叙。现只对辋川二十景点以诗作介,一景一绝句,颇为传神。这些景点,现已湮没于荒野之中而不可考证。
辋川溶洞
辋川溶洞,也称锡水洞,位于辋川乡以东约3公里处,为蓝田县旅游景点,一九七四年开放,每年有上万人来这里观光游览。洞由东西两个洞组成,东为碧天洞,西南有锡水洞,相传该洞由唐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锡杖所通而成。海拔1200米,其山多由石灰岩构成,因受地下水溶解多洞,洞多钟乳,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最深处可达700米,洞内奇石嶙立、形态各异,有“仙猴献桃”、“鉴真东渡”、“玉女沐浴”等,最神妙的是敲打钟乳可发出不同节奏的音律。洞内潺潺流水,寒气逼人,因有韩湘子在此修道,被道教奉为“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五福地,在洞的东面有锡水庙,文革时被毁。每年古历二月初七是这里的庙会,来这里参观的人骆驿不绝。
静园山庄与王维苑
静园山庄位于辋川乡山底村一组,庄址坐落于卧女峰山下,系王维二十景观开发挖掘的一处新的旅游景点,工程总占地150亩,总投资800万元,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农家乐于一体的开发景点,工程从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已完成了亭、阁、楼、小木屋等主体工程以及围墙附属设施工程建设,投入资金320多万元。二期工程将对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施工,计划2009年10月投入使用,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接待人次25万,实现年旅游收入130万元。
王维苑地址位于辋川乡东南部,占地10亩,是一个集传承、研究、发掘王维诗画艺术的综合馆所,景点已纳入地方政府09年新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230万元。目前已完成了前期征地、上报立项等项工作。
辋川乡 - 党政建设

一是将干部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范围扩大到基层村组干部中,延时三个月,于2008年12月底结束。二是在完成县上规定的科目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机关干部进行评议打分,并将结果纳入整改台帐和年底干部考核。三是设立了干部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意见收集箱,吸纳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聘请来自各个层面的13名人员作为全乡干部作风监督员,促进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四是积极开展百日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分段包干的方式再全乡特别是蓝葛路沿线对环境进行彻底大整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到来。五是建章立制,制定、完善了56项机关工作制度,定职定则、制度上墙,实行机关规范化管理。六是对出村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进一步压实责任,确保开展活动和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